探寻穴位的奥秘

带脉穴的不同刺法

带脉是唯一一个围腰一周的经脉,其作用不仅与经带胎产相关,同时是约束诸经的主要作用,所以带脉类似于腰带,系在裤鼻上,前为神阙、气海,后为命门,侧为带脉、五枢、维道。而足少阳经是联络前与后,上与下的重要穴位。

少阳为枢,类似于门轴,掌管开阖。人体前面为足阳明,后面为足太阳,轴即为足少阳。在三阳经中,如果把足阳明定位为胸腹主要的经脉,足太阳为腰背主要的经脉,那么这两经之间的联系就是足少阳。

足少阳经曲折走形,经过人体侧面主要的关节,是人体支撑的主要关节,联系斜行的肌肉缝隙,类似于旗袍纽扣的设计。上有胸廓,下有骨盆,中间带脉只靠肌肉相连。带脉是唯一一个围腰一周的经脉,其作用不仅与经带胎产相关,同时是约束诸经的主要作用,所以带脉类似于腰带,系在裤鼻上,前为神阙、气海,后为命门,侧为带脉、五枢、维道。而足少阳经是联络前与后,上与下的重要穴位。

带脉穴的不同刺法

带脉穴属于足少阳胆经,位于侧腹部,第十一肋骨游离端垂线与脐水平线的交点,也是足少阳胆经、带脉二经之交会穴。

古籍中记载:

《黄帝明堂经》:主妇人少腹坚痛,月水不通。

《太平圣惠方 明堂》:主带下赤白,两胁下气转连背痛不可忍也。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妇人少腹坚痛,月脉不调,带下赤白,里急瘛疭。

《窦太师针经》:小肠疝气攻筑,两胁疼痛,泻之。

《针灸聚英》:主腰腹纵,溶溶如囊水之状,里急后重。

可见,带脉穴主要治疗妇女带下、月经病;胁下连及背痛;里急瘛疭等。带脉处于腹与腰的联系区,可调节前后关系,妇科、前腹、腰背等问题。

现代解剖学研究表明,带脉穴下布有腹外斜肌、腹内斜肌、腹横肌、腹腔。这些肌肉附着的部位,与肋骨、髂骨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与腰部的肌肉也有关系,所以带脉处在这样的一个中心地带,前腹与后腰之间的中间部位,不同层次的刺激分别会带来怎样的变化呢?

带脉位于一个三角区,阳性点。可能导致腹压的增高。当腹部胀满时,上可联系季肋,出现胁肋部的胀满拘急疼痛。而这种疼痛会连及到前锯肌,导致后背部的疼痛。影响到腹侧肌群则会导致背腰部的疼痛。所以腹压的过高不仅会影响到胁肋部的疼痛,还会通过联系到腹侧肌群导致背腰部的疼痛。腹压高还会挤压大肠,影响卵巢的功能,出现月水的异常。这种情况在足少阳经就归结为“心胁痛”引起的诸多症状。

左右有不同:右侧对应肝胆,左侧对应卵巢、乙状结肠的问题。区别在于:右侧偏上,可放射至胁肋,可在右侧天宗穴触到阳性反应点;左侧偏下,疼痛会连及腹股沟、大腿前以及腰部放射。如果不能判断左右,用它也可以,因为它都可调。

腹压增高——胁痛——腹侧肌群紧张——连背痛——卵巢子宫——肠压脏器——赤白带下、月水不通

天部之人,刺灸法  

直刺,进针3-5分,针尖止于腹外斜肌肌筋膜上,行点刺震颤法。引发腹侧肌群自发抽动。

《窦太师针经》:灸法。灸二七壮。

穴位触诊诊断:《经穴解》:凡有此病者,每按此穴,莫不应手酸痛,令灸之,无有不愈。 天之地   刺法:直刺,6-8分。针尖止于腹横肌肌筋膜。弥散状针感,至脐、髋、腰。伴收缩感。

主治:《针灸聚英》:主腰腹纵,溶溶如囊水之状;里急后重。 “一”字脐,提示带脉松弛。

人部:应卵巢   卵巢悬韧带 由腹膜皱裂形成,与卵巢外侧面上端部分相连。卵巢悬韧带包括卵巢的血管和神经,并进过髂外血管、生殖股神经和输尿管的上方加入覆盖腰大肌的腹膜。 左侧,腹膜结构高于右侧,位于降结肠和乙状结肠交界处的外侧。(带脉穴深部) 右侧,附着于盲肠和阑尾后下方的腹膜皱裂。(维道穴深部)

刺法:直刺,8分,针尖穿过脏腹膜,落空感后,稍微退回腹膜层。出现向卵巢放射状针感。

作用:促进卵巢功能。

当前文章浏览量:

相关阅读
推荐阅读

特效穴

反射区

膀胱经

胃经

胆经

督脉

肾经

三焦经

脾经

大肠经

小肠经

肝经

肺经

心经

心包经

经外穴

任脉

冲脉

带脉

阳维脉

阴维脉

阴跷脉

阳跷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