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穴位的奥秘

大椎穴的不同刺法

大椎穴具有丰富的功效主治与独特的穴性发挥,可广泛应用于感冒、发热、咳嗽等外感表证,癫痫、失眠等神志病,颈项强痛等经筋病以及虚劳、内伤发热等气血津液病。

大椎穴,出自《素问·气府论》,别名百劳、上杼。属督脉,为督脉与手足三阳经之交会穴,位于第七颈椎与第一胸椎棘突之间。

据古籍记载:《针灸甲乙经》曰:“痓脊强互引,恶风时振栗,喉痹,大气满,喘,胸中郁郁,气热,项强,寒热,偃仆不能久立,烦满里急,身不安席,大椎主之。”《针灸大成》言大椎:“主肺胀胁满,呕吐上气,五劳七伤,乏力,温疟痎疟,气注背膊拘急,颈项强不得回顾,风劳食气、骨热,前板齿燥。”

可见,大椎穴具有丰富的功效主治与独特的穴性发挥,可广泛应用于感冒、发热、咳嗽等外感表证,癫痫、失眠等神志病,颈项强痛等经筋病以及虚劳、内伤发热等气血津液病。大椎穴是一个多层次的空间立体结构,其下不同的组织结构决定了穴位的不同功能。也就是说大椎穴多种功效的发挥,需要通过针尖触及穴下不同的结构层次来激发。

但大椎穴也是临床针刺中的危险穴位,不宜针刺过深。关于大椎穴能针刺多深,古籍中也没有明确的记载,如《铜人》曰:“大椎针五分”;《腧穴学》、《针灸学辞典》记载:“大椎穴斜刺0.5~1寸”;《古今穴性探微》言:“大椎穴针刺深度因病而异,针刺深度0.5~1.5寸”。

这些记载虽然对大椎针刺深度没有统一标准,却也道出了针刺深浅应根据疾病性质而异的观点,反映了大椎针刺深浅与其穴性临证发挥之间的密切关联,因此掌握好大椎穴的解剖结构是充分发挥大椎穴主治应用的关键。  

天部刺法   01

大椎穴疏风解表清热、理气降肺平喘穴性的发挥对应三才针法中的天部刺法,即从皮肤缓慢进针,直刺,扎疼或刺之出血,使邪随血而散,可以起到发汗的功效;直刺进针2~3分,针尖于斜方肌肌筋膜上,沿着各个方向做皮下浅刺可以起到散热的功效。

人部刺法   02

人之天,即针尖到达斜方肌菱形腱膜。直刺进针,针尖到达斜方肌菱形腱膜表面,针下有致密感,然后倾斜针尖从菱形肌腱膜表面划开,使针感传至肩,能够治疗项强、瘿以及斜方肌腱膜增生(富贵包)等症; 人之人,针尖触及穴下小菱形肌、上后锯肌、头夹肌和棘上韧带。小菱形肌、上后锯肌:从第7颈椎棘突下直刺进针,针尖略斜向外侧,顺着小菱形肌、上后锯肌肌筋膜表面划开,使针感分别传向肩胛骨内侧缘和颈项。头夹肌和棘上韧带:直刺约3分,穿过小菱形肌和上后锯肌,针尖止于棘上韧带和头夹肌肌筋膜表面,分别向左、右斜上方斜刺,可使针感传向颈项。主治颈项强痛不能回顾,眩晕等。  

人之地,针尖到达颈半棘肌、多裂肌、颈棘肌。从大椎穴偏外0.5寸进针,针尖穿过棘上韧带,止于半棘肌附着处。可用于维持脊柱生物力学的稳定。

地部刺法   03

大椎治疗脑髓疾病应采用三才针法中的地部刺法,从C7、T1棘突间隙进针,针尖略斜向上,约1.5寸深,穿过棘上韧带后继续深入至黄韧带,出现麻电样或热流感,可健脑益髓,还可振奋阳气,治疗虚劳病症。  

当前文章浏览量:

相关阅读
推荐阅读

特效穴

反射区

膀胱经

胃经

胆经

督脉

肾经

三焦经

脾经

大肠经

小肠经

肝经

肺经

心经

心包经

经外穴

任脉

冲脉

带脉

阳维脉

阴维脉

阴跷脉

阳跷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