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穴位的奥秘

维道穴三才针法

维道穴是足少阳胆经的常用腧穴之一,位于髂前上棘高点内侧,腹股沟上取五枢,五枢下0.5寸取维道。

维道穴是足少阳胆经的常用腧穴之一,位于髂前上棘高点内侧,腹股沟上取五枢,五枢下0.5寸取维道。

维道穴三才针法

《黄帝明堂经》中记载:“维道,一名外枢。在章门下五寸三分,足少阳、带脉之会。”《经穴解》曰:“带脉之横束诸经也,上下凡三穴,而此穴乃其最下穴也,又向里折斜而下。阳维自循膝外廉,上髀厌,抵小腹侧,会本经于居髎之后,上循胁肋斜上,此正其自下斜上之处,故曰维道。”古籍中记载,维道穴“主呕,咳逆不止,三焦有水气,不能食。(《黄帝明堂经》)”“主腹腿一切痛。(《循经考穴编》下)”在后来的针灸学教材编撰中又加入了“主治呕吐,腰腿痛,妇人带下,少腹痛。(1版《针灸学讲义》)”等相关妇科疾病。因此,维道穴的主治作用可归纳总结为三点:一、呕逆、水气、水肿。二、腰腿痛。三、带下等妇科病。

腧穴结构决定着腧穴的功效,维道穴下具有非常丰富的解剖结构:

①天部:腹股沟韧带、缝匠肌、腹外斜肌、腹内斜肌、腹横肌。

②人部:髂肌、腰大肌、股神经、股动脉。

③地部:卵巢周围组织

不同的针刺层次影响着维道穴穴性的发挥: 针刺维道天部,应腹应腰(腹股沟韧带边缘)   01

维道穴处于一个多向力的受力中心:

A、大腿外侧阔筋膜张肌、正面股直肌、内侧缝匠肌汇聚于髂前上棘高点。虽然这三块肌肉呈爪形分布,但是根据力的分解,这三个方向的力最终可汇聚到一起,也就是A方向,垂直往下,为下肢的力线,是支撑人体上腹部压力非常重要的力线。

B、腹股沟韧带及腹侧肌群形成髂骨和耻骨的稳定关系。这个方向的力线用以维持骨骼的稳定。

C、横向力线。即腹横肌横向的牵张力。

D、躯干旋转时产生的对角力线(腹前壁深筋膜)。当我们身体旋转时,上部旋转角度大,下方旋转角度小,于是就产生了D方向的力。

E、腹侧肌群联系腰部张拉力线。这个方向主要为腹内外侧肌与腰后方的肌肉(如腰方肌、后锯肌等)形成的联合受力。

当做腰部旋转动作时,维道是一个受力中心。如果一个人左右髂骨高低不一样或者旋转时左右不平衡,非常容易出现腹部疼痛,以及痛经连带腰疼。解决这类问题,采用浅刺的方法,针刺前要摸到阳性点,左右张力有不同,或左右髂骨高低不同,释放腹前壁张力,应腹;通过释放腹侧肌群张力,间接对腰部牵拉产生的牵扯痛,应腰。

针刺维道人部,应髂腰肌   02

腰大肌:起于腰椎体侧面和横突,止于股骨小转子。主要负责髋关节前屈和旋外,下肢固定时,使躯干和骨盆前屈。受腰丛神经分支支配。腰大肌是人体直立和屈曲十分重要的肌肉,由于腰大肌位置很深,在腰部触及其很困难。而维道穴便处在一个刺激腰大肌十分便利的位置。多用于解决第三腰椎横突综合症等疾病。

针刺维道人部,治疗下腰痿痹 股神经,自腰大肌外侧缘发出后,在腰大肌和髂肌之间下行到达腹股沟区,腹股沟韧带中点稍外侧丛深面穿经该韧带,于股动脉的外侧进入大腿股三角区,发出竖条肌支分布于髂肌、耻骨肌、股四头肌和缝匠肌。股神经皮支中有行程较短的股中间皮神经和股内侧皮神经,分布于大腿和膝关节前面的皮肤区;皮支中最长的隐神经,伴随股动脉进入收肌管下行,于膝关节内侧缝匠肌下端的深面浅出至皮下,随后与大隐静脉伴行沿小腿内侧面下行至足内侧缘,沿途发支分布于膝关节、髌下、小腿内侧面及足内侧缘的皮肤。 针刺维道人部,治疗下肢水肿

腹主动脉分支髂外动脉下行至股三角区易名为股动脉。血管继而下行,负责下肢动脉供血,营养下肢。当下肢血液回流不畅,发生水肿时,通过针刺刺激血管壁,增加下肢血液供应循环,可有效治疗下肢水肿。

维道地部,通肠治妇,疝气阴挺   03

乙状结肠丛左侧附件区上方经过,直肠骶曲、直肠会阴曲与子宫紧密相邻。肠内容物堆积、排出不畅,导致肠对子宫及附件产生挤压,影响其正常功能,导致妇科疾病。通过刺激肠道蠕动减轻对子宫及附件的压力,治疗妇科疾病。

当前文章浏览量:

相关阅读
推荐阅读

特效穴

反射区

膀胱经

胃经

胆经

督脉

肾经

三焦经

脾经

大肠经

小肠经

肝经

肺经

心经

心包经

经外穴

任脉

冲脉

带脉

阳维脉

阴维脉

阴跷脉

阳跷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