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穴位的奥秘

巧用内关穴,调节心律失常

心律失常是指心脏起搏和传导功能紊乱而发生的心脏跳动节律、频率的异常。主要表现为心动过速、心动过缓、心律不齐和心脏停搏或颤动等,是心脏病最重要的危险因素之一。

心律失常是指心脏起搏和传导功能紊乱而发生的心脏跳动节律、频率的异常。主要表现为心动过速、心动过缓、心律不齐和心脏停搏或颤动等,是心脏病最重要的危险因素之一。心律失常患者轻者出现心慌、心悸和运动耐量降低,重者可诱发或加重心功能不全,是心脏猝死的重要原因。

巧用内关穴,调节心律失常

中医学认为心律失常多归属于“心悸”、“怔忡”等范畴。

《黄帝内经》云:“阴维为病苦心痛。”皇甫谧认为“心澹澹惊,间使及大陵主之,心澹澹而善惊恐,心悲,内关主之。”“实则暴心痛,虚则烦心,心惕惕能动,失智,内关主之。” 徐凤认为:“心中虚惕神思不安, 取内关、百会、神门, 心脏诸虚、怔忡惊悸, 取内关、心俞、阴郗、通里。”可见内关穴是治疗心律失常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穴位。

《灵枢·经脉》篇记载:“手心主之别,名曰内关。去腕二寸出于两筋之间,循经以上,系于心包,络心系。实,则心痛;虚,则为头强。取之两筋也。”这是关于内关穴最早的记载。

内关穴可改善心脏功能,纠正心功能紊乱。正如古籍中所记载的:《难经》:“阳维为病, 苦寒热;阴维为病, 苦心痛”。故与阴维脉相通, 禀阴维脉之气的内关穴在心系疾病的治疗中有其独到之处。针灸歌诀中亦有记载“公孙、内关, 胃、心、胸”, 可见内关穴在心系疾病的治疗中有着较他穴更为独特的疗效。

《灵枢·邪客》:“心者, 五脏六腑之大主, 精神之所舍也, 其脏坚固, 邪弗能容也。容之则心伤, 心伤则神去, 神去则死矣。故诸邪之在于心者, 皆在于心之包络”。

《类经治裁》:“心痛, 心包络病, 实不在心也。心为君主, 不受邪”。藏象学说认为心包络是心之外膜, 外邪侵袭于心, 首先包络受病。内关属“起于胸中, 出属心包络”的手厥阴心包经之络穴, 根据“经脉所过, 主治所及”的理论, 以及心包代心受邪之说可推导出内关擅治心系疾病。且内关穴不仅可使心动过速者心率降低,还可使心动过缓者心率增快,即双向调控作用。

现代研究也表明,经络穴位与脏腑相互作用的机制与脊髓同一节段的体神经和自主神经的节段性神经支配和融合有关。研究表明,手少阴心经沿尺侧分布至上肢,与T1-3段脊柱相对应。手厥阴心包经居中分布,包括C7-8脊段。上肢内侧体神经的感觉纤维进入上胸段脊髓背角,心脏交感神经的主要中枢也位于上胸段脊髓。

由于这些感觉纤维和交感神经都集中在上胸段脊髓的背角,因此针刺两经穴位可以通过上胸段脊髓影响心脏的功能。生理学也研究表明,内脏和躯体传入可在脊髓同一神经元会聚,支配心脏的神经节段与支配上肢前内侧的皮节相重合,而此区与手少阴心经和手厥阴心包经循行路线相一致。

巧用内关穴,调节心律失常

临床中内关穴我们如何针刺呢?现代解剖学研究表明,内关穴是个多层次的结构,因此必然对应不同的针刺方法。

▼▼▼

天部刺法

  ·直刺,进针2分。局部胀感。 ·直刺,进针2分。扳倒针柄,针尖朝向近心端,行震颤催气法。感传过肘至肩。部分患者可传至心胸。 穴性主治:心、胸、胃脘部病症(阴维为病,苦心痛。公孙内关胃心胸)

震颤催气法是一种只带动周围组织震动而不带动组织出现层次位移的手法,这种震动波的形成很容易发生感传。我们通过总结发现,容易发生感传的穴位通常位于人体的上肢肘关节以下以及小腿的部位,这些部位较容易出现皮肤肌肉的紧绷。内关穴就处在这样一个特殊的位置,它位于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两块肌肉肌张力高进而使内关穴皮部出现紧绷感。因此我们通常可以在此处摸到皮下出现条索、泥沙状等阳性物。当刺激这些阳性点并施加震颤催气手法时往往能达到气至病所而有效。

▼▼▼

地部刺法:络穴

·直针透外关,又法:可灸二七壮。凡下针,须用指抵外关穴,则针易透此穴。出针得血效。(《窦太师针经》)

主治:主面赤皮热,热病汗不出,中风热,目赤黄,肘挛腋肿,实则心暴痛,虚则烦,心惕惕不能动,失智。心澹澹而善惊恐,心悲。

这时你可能会问,那我们直接针刺外关就好了,干嘛还要从内关透到外关呢?这就涉及到了阴阳、表里关系的问题了。想深入了解这个问题,欢迎大家关注《程氏针灸高级传承班》系列课程,程教授有详细的讲解。

当前文章浏览量:

相关阅读
推荐阅读

特效穴

反射区

膀胱经

胃经

胆经

督脉

肾经

三焦经

脾经

大肠经

小肠经

肝经

肺经

心经

心包经

经外穴

任脉

冲脉

带脉

阳维脉

阴维脉

阴跷脉

阳跷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