膀胱经

脾俞穴

脾俞穴归属足太阳膀胱经,有治疗脘腹胀痛、胃出血、消化不良、贫血、月经不调、肾炎等作用;脾俞穴的位置:当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详见本文图解脾俞的准确位置图片及作用和功效。

脾俞的准确位置图片

脾俞的准确位置图片

图解脾俞的位置

【脾俞穴】位于背部,当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取穴方法】在背部,在第十一胸椎棘突下,脊中(督脉)左右旁开两指宽处。取穴时,采用俯卧位取穴。

《快速取穴彩色图解》正坐或俯卧位。取一线过肚脐绕腹腰一周,与肚脐中相对应处即第2腰椎棘突,往上推3个椎体(即第11胸椎),再从其棘突下缘旁开2横指,按压有酸胀感处即为此穴。
脾俞穴的准确位置图及快速取穴图解(标准定位方法)
《针灸大成》十一椎下两旁相去脊各一寸五分,正坐取之。

《中国针灸学》第十一胸椎棘突下,脊中旁开一寸五分。

【穴位解剖】在背阔肌,最长肌和髂肋肌之间;有第11肋间和肋下动、静脉后支;布有第11、第12胸神经后支的皮支,深层为第11、第12胸神经后支肌支。
脾俞穴位位置图及针灸穴位图解

脾俞的位置解剖图(图解)

同身寸法】点击查看》》【1寸、2寸、3寸取穴比量方法示范图】

穴名解说

【脾俞穴】  Pǐ shù(BL20),经穴名。出《灵枢.背腧》。属足太阳膀胱经,脾之背俞穴。

【穴位含义】脾脏的湿热之气由此外输膀胱经。

【名解】“脾俞穴”,“脾”,脾脏也。“俞”,输也。脾俞名意指脾脏的湿热之气由此外输膀胱经。

脾俞穴04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湿热之气。

【运行规律】外散之热循膀胱经上行,冷降之液循膀胱经下行。

【功能作用】外散脾脏之热。

 

脾俞的作用与功效

《针灸大成》主腹胀,引胸背痛,多食身瘦,痃癖积聚,胁下满泄利,痰疟寒热,水肿气胀引脊痛,黄疸,善欠,不嗜食。

(1)缓解治疗消化性溃疡、脘腹胀痛、 胃下垂、胃炎、胃出血、消化不良、泄泻、痢疾、肝炎等。

(2)缓解治疗胸胁支满、呕吐噎膈、便血、带下、糖尿病、贫血、月经不调、肾炎等。

【作用功效】利湿升清、健脾和胃、益气壮阳。

【临床应用】现代常用于治疗胃溃疡、胃炎、胃痉挛、神经性呕吐、肠炎等。

【脾俞穴位配伍】脾俞穴配足三里穴治腹脱 、便秘。脾俞穴配中脘穴三阴交穴足三里穴主治呕吐;脾俞穴配胃俞穴中脘穴章门穴足三里穴关元俞穴主治泄泻;脾俞穴配肾俞穴三阴交穴主治消渴。


【治疗慢性疲劳综合症】

主要穴位:脾俞穴肝俞穴肾俞穴足三里穴关元穴百会穴

配伍穴位:配太白穴三阴交穴治疗脾气不足者;配神门穴水沟穴,治疗健忘者;配肺俞穴膏肓穴肾俞穴太渊穴太溪穴足三里穴定喘穴

配伍穴位:配气海穴脾俞穴,治疗肺气不足;配关元穴,治疗肺肾两虚;配天突穴,治疗喘甚。

【治疗虚证哮喘】

主要穴位:肺俞穴膏肓穴肾俞穴太渊穴太溪穴足三里穴定喘穴

配伍穴位:配气海穴脾俞穴,治疗肺气不足;配关元穴,治疗肺肾两虚;配天突穴,治疗喘甚。


【慢性泄泻】

主要穴位:天枢穴大肠俞穴足三里穴三阴交穴

配伍穴位:配脾俞穴太白穴,治疗脾胃虚弱;配期门穴太冲穴,治疗肝气郁滞;配肾俞穴命门穴关元穴,治疗肾阳虚衰;配公孙穴,治疗腹胀;

 

【穴位疗法及注意事项】

《针灸大成》《铜人》针三分,留七呼,灸三壮。《明堂》灸五壮。《素问》刺中脾十日死,其动为吞。

【疗法原则】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之。

【针刺方法】脾俞穴,向内斜刺0.5~0.8寸,局部酸胀,针感可扩散至腰间。 不可深刺,以防造成气胸或刺伤肝脏


【艾灸方法】脾俞穴,艾炷灸5~7壮,脾俞穴艾条温灸10~15分钟。

【灸脾俞穴】最佳时间是早上7~9点进行。治疗糖尿病灸脾俞穴,采用艾条悬起灸,每次10~20分钟。每日一次或者隔日一次。10次为一个疗程,每月一个疗程即可。


【日常保健】刺激脾俞穴,可以提升脾脏的功能,起到健脾益气的作用,使脾运化水湿功能正常,将身体多余的水分转输到肺肾,通过肺肾的气化功能,化为汗液和尿液排泄出体外,令湿浊消散,诸症解除。

1、悬灸法:患者全身放松,坐位或卧位。艾条点燃后放于穴位上方,距离皮肤约2~3厘米左右进行熏灸,一般每次灸10~15分钟,两侧交替进行,以局部潮红为度。每周灸治2~3次。

2、按摩法:患者取舒适卧位,操作者两手拇指指腹放置在患者的脾俞穴上,逐渐用力下压,按而揉之,使患处产生酸、麻、胀、重的感觉。再用擦法,即来回摩擦穴位,使局部有热感向内部深透,以皮肤潮红为度。如此反复操作5~10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

 

当前文章浏览量:

相关阅读
推荐阅读

特效穴

反射区

膀胱经

胃经

胆经

督脉

肾经

三焦经

脾经

大肠经

小肠经

肝经

肺经

心经

心包经

经外穴

任脉

冲脉

带脉

阳维脉

阴维脉

阴跷脉

阳跷脉